前沿•社交媒体上假新闻的政治力量

 2017-03-02 15:55   陈彦均

  美国大选将“脸书”、推特等社交媒体作为数字时代消息的来源推到了聚光灯下。早在那之前,世界范围内的领导人、倡导团体和少数族裔群体就一直面临大量虚假网络信息和辱骂,它们对真实世界造成了不良政治影响。

  社交媒体自由被假新闻绑架

  假新闻将特朗普护送上总统宝座

  有文章反思,为什么大选前的民调与结果相差甚大,有人将矛头转向社交媒体,认为正是这些媒体上的假新闻误导了选民,蒙蔽了不明真相的群众,左右了大选走向,成为特朗普获胜的关键助力。

  有人不但造假,还公然炫耀其“成果”。近年来,靠在“脸书”传播虚假新闻为生的保罗·霍纳(Paul Horner)直接对《华盛顿邮报》称:“我的网站总是会获得特朗普支持者转载。我觉得,特朗普能够入主白宫,都是因为我。”

  假新闻比真实新闻更受关注

  根据科技新闻网站BuzzFeed在2016年11月中旬发布的一项分析,在美国总统投票日前的三个月,社交网站“脸书”的假选举新闻,比真实的新闻更受关注。来自虚假新闻网站与极端博客页面的二十大假新闻的转发率达870万。《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和《赫芬顿邮报》等主流媒体的二十大选举新闻的传发率约为740万。

  美国之音引述总部设在华盛顿的独立民调机构皮尤调查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11月7日的社交媒体用户调查报告说,20%的社交媒体用户称,他们因为阅读了社交媒体上的信息,调整了自己对社会与政治议题的观点。而在众多议题中,21%的社交媒体用户改变了对希拉里的看法,18%称自己对特朗普的观点受到了影响。其他的议题还包括种族问题、枪支问题、同性恋权利,以及移民等。

  竞选期间,特朗普本人曾是“美国现任总统奥巴马并非出生于美国”这一错误事实的最高级别推手,他还毫不犹豫地援引过竞争对手克鲁兹的父亲与约翰·F·肯尼迪总统遇刺案有牵连的过分说法。“罗马教皇方济各支持特朗普”以及“希拉里曾向恐怖组织‘ISIS’出售武器”等不实新闻更是在受欢迎程度上远远超越了真实报道。

2016年12月14日,特朗普会见技术行业精英,包括亚马逊总裁杰夫·贝索斯、谷歌CEO拉里·佩奇、脸书首席运营官雪莉·桑德伯格等

  谎言越大“可信度”越高

  其实早在这之前,网络上充斥的大量虚假信息就对真实的政治世界造成了重大影响。2003年,伊拉克战争爆发前夕,世界各地的报纸都充斥着与萨达姆·侯赛因(Saddam Hussein)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有关的子虚乌有的文章。2012年6月,伊朗法斯通讯社(Fars)报道称,叙利亚将与俄罗斯、中国和伊朗在叙利亚举行联合军事演习,俄罗斯和叙利亚随即否认此消息。2013年4月,黑客侵入美国联合通讯社(美联社)的推特账户,并利用该账户发出“白宫发生爆炸和总统奥巴马受伤”的虚假消息,造成股市、债市、汇市和大宗商品市场大幅振荡。2014年8月,黑客入侵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的推特账户,发布辞职的假消息。2015年7月,推特证实,一篇看似由彭博社报道、声称推特收到310亿美元(440亿2000万新元)开价收购的新闻为假消息。自从有新闻那天起,就有伪装成新闻的谎言。

  假新闻推动民粹主义“操纵”民意

  德国总理默克尔2016年11月23日在议会上发出警告,有人利用假网站、僵尸网络等在互联网上“操纵”民意。

  默克尔还表示,民粹主义与政治极端主义正在西方民主国家抬头,社交媒体假新闻的力量会推动民粹主义。她说:“(政治)辩论正在全新的媒体环境中进行。如今,人们意见的形成方式,已不像25年前那样。”

  社交媒体成为网民的信息交流网络之后,也成为真新闻与假新闻迅速流通的平台。单是全球最大社交网站Facebook,每月用户就多达17亿人次。

  默克尔表示正在考虑强迫社交网络公开网络新闻排名方式。一些非洲国家禁止在选举前使用Facebook、WhatsApp和Twitter。印尼政府关闭了多个网站,称它们传播假新闻,但专家称一些门户网站也是因为政治原因而成为目标的。

  一些政府正在进行反击,有时会造成不民主的后果。过去,政府、主流机构可以操纵新闻和信息,但在自媒体时代,只要拥有一个社交媒体账户,任何人都可以制造假新闻假信息。

  后真相时代来临

  其实,真正的变化不在于新闻造假,而在于旧有的新闻守门人丧失了权力。正如精英机构已经失去对选民的控制一样,它们定义什么是新闻、什么不是新闻的能力也受到了侵蚀。人们对严肃的新闻机构的权威性和信任度下降,感觉自己遭到遗忘、一无所有,没有发言权的人继而转向无需任何特权即可发声的社交媒体,怒火常常就在传统政治途径以外喷薄而出。当这些怒火被别有用心的人精心利用,这些被政治化的声音则可轻而易举地淹没真实的新闻。对假新闻的恐慌让人愈发相信,我们生活在“后真相”(post-truth)时代。

  而有权控制信息内容的社交媒体基于商业运营考量,相对于信息的真实性,更看重于信息分享,后果则是真假信息混淆视听。

  《牛津英语词典》已经把后真相选为“年度词汇”,并将其定义为“诉诸情感及个人信念,较陈述客观事实更能影响舆论的情况”。生活在信息时代,特别是社交媒体时代,普通人从媒体的消费者转型为被消费的对象甚至是生产者,人们不仅与媒体并生共存,也实实在在地成为媒体从生产到消费的产业链条中的一环。身手再怎么敏捷的记者,完成一篇报道的速度恐怕也比不上示威者上传到Instagram上的一张照片来得迅速和直接。这时速度成为被更多考虑的因素,一条信息是否被分享、转发、点赞变得更加重要,而非真实性。

  当然,社交媒体上传播的不全是错误信息,一些半真半假,带有误导性的信息则属于灰色地带。当面对这些似是而非的信息时,人们总会按照自我意愿作出判断,这类信息很难被自动筛查。门采尔的研究显示,在虚假信息发布与随后被“揭穿”的过程中存有大约13个小时的时间差,这已足够让数以百万人得以阅读,加上认知上的偏见,刚好符合自身观点的虚假信息就成为了燎原之势,人们总是希望看到想要看到的,随后通过分享转发成为了共犯。这就是完美的社交媒体“怪圈”。

  “脸书”不能逃避新闻传播者角色

  美国皮尤研究中心数据显示,44%的美国民众通过“脸书”获取新闻信息。奥巴马总统谈到在“脸书”上传播的疯狂信息时,认为这简直就是一团乌烟瘴气。更有甚者,刻意编造虚假信息已成为一项产业。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教授门采尔说:“如果你支持特朗普,讨厌希拉里,就会倾向去相信赞赏特朗普而诋毁希拉里的文章。这些虚假新闻网站则可炮制无数类似新闻讨好你,而且仅仅将文章里二人名字对调,就可赢得两方阵营青睐。”

  “脸书”在此次美国大选阶段由于被曝没有成功阻止虚假不实假新闻的发布,而备受民众指责。然而,“脸书”坚称自己是一家技术公司而不是一个出版社,并否认需要对用户在其平台浏览什么内容负责。“脸书”的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在大选结束之后表示,有关“脸书”上的假新闻会帮助误导大选的说法是“荒谬的”。

  “公司仍努力在保护用户安全和维护用户自由表达权利之间达到最佳平衡。脸书上的信息99%都是真实的,剩下的1%,也不完全是针对某个政党和派别,甚至都不是关于政治的。在这种情况下,这些虚假信息能够影响大选结果的可能性很小。假新闻是个问题,但不应夸大其新奇度,误解其原因,或者推介比问题本身还要糟糕的解决之道。公司很早就已经着手解决这个问题,正在采取各种措施,比如简化不良信息的举报,招募事实核查机构等。”

  虽然“脸书”始终强调自己只是一个中立的技术平台,而非媒体公司,但实际上它很清楚其对选民投票的影响。一项调查显示,仅因“脸书”发布了一条选举日信息,2010年美国国会选举即增加了约34万名额外选民。当然问题还在于,许多网友在只看到标题时就进行转发和分享,更不用说认真阅读内容鉴别真假了。

  专家称,只要扎克伯格继续否认“脸书”需为毒害美国民主负任何道德责任,那么问题就很难真正解决。“脸书”得先承认自己具备新闻媒体的功能,才能对症下药。

  总部设在纽约的数据与社会研究所(Data & Society Research Institute)首席研究员罗宾·卡普兰(Robyn Caplan)说,“‘假新闻’未必是技术问题,其实那是‘脸书’背后的经济和组织目的所致。若要认真应对假新闻,就必须承认,它是基于财政与政治动机,着重于信息分享更甚于可靠信息的传播。‘脸书’也须承认,它已成为主要的新闻传播商,再也不能只是靠系统的算法来运作,得依据业务守则与宗旨”。

  纽约锡拉丘兹大学(Syracuse University)信息学系教授詹妮弗·斯托默尔·格雷(Jennifer Stromer-Galley)认为,“脸书”能通过三个方法,处理其网站中虚假信息泛滥的问题:一是采用现有的筛选可靠和虚假新闻网站的列表,向用户指出信息可疑。二是依靠众多用户的评估,向要分享信息的用户指出,有关信息是否已过评估与分级。三是调整其社会距离算法(Algorithmic social distance)的偏差。

  “脸书”应揪出假新闻背后黑手

  美国海军战争学院(Naval War College)研究员尼古拉斯·格拉文(Nicholas A. Glavin)在《纽约时报》网站发表的评论文章称,“恐怖组织伊斯兰国利用社交媒体散播极端思想众所周知”。他引述乔治·华盛顿大学极端主义研究项目研究员伯杰(J.M. Berger)的报告说,自2012年以来,白人民族主义者和新纳粹分子的推特账户,数目增加了600%。

  “社交媒体公司虽然不能够成为真与假新闻的裁决者,但根据服务合同,它们能决定什么内容应该撤销。脸书虽将加强自动识别假新闻的功能并让用户报告错误的信息,但更应揪出假新闻背后带有经济意图的黑手”。

  “脸书”声称他们已经开始寻找第三方的审查机构,而谷歌和“脸书”在近日也联合宣布将采取措施限制虚假新闻网站通过网上广告获益。

  任何问题都无法单方面解决。读者能做的就是认真阅读,至少是打开网页通读一遍内容,在感兴趣的基础上稍作思考后再全盘接受。提高甄别能力的方式之一还有看标题,往往标题越是耸人听闻的,就越是暴露出其内容的不可靠。同时,考察一下新闻来源的质量也很关键,实际上当前有一些独立网站,诸如“snopes.COM”等已经将众所周知的虚假网站和假新闻列入其中,并且会实时更新。总之,要保持一个批判性的头脑。

  针对社交媒体方面,也许最能奏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动用大量人力进行事实筛查。“脸书”或许需要雇佣数千名经过编辑训练、可作出判断的专业人员进行操作。此外,改革“脸书”的过滤机制,让网友可以看到与其不同的意见、观点,了解其关注点以外的更多信息也有帮助。不过,“脸书”面临的更为根本性的问题是怎样才能确定什么是假新闻,真假新闻的界限在哪里,由谁来决定呢?的确,如果大家共同担心的是“脸书”在用户新闻消费中扮演的角色过大的问题,那我们更恐惧的应该是有人出于自身目的滥用这一角色。

  哥伦比亚大学数字新闻学塔尔中心的负责人克莱尔·瓦德尔(Claire Wardle)认为,“现在人们越来越依赖社交平台获得信息,任何解决方案都需要社交网络的参与。”开放的谷歌文档(Google Doc)或许能为这个问题提供解决方案。11月17日,《过滤泡沫》(Filter Bubble)的作者帕雷瑟(Eli Pariser)建立了一份谷歌文档,号召互联网用户为解决假新闻问题集思广益,目前已搜集到网友提交的诸多建议。国内也可以借鉴谷歌的做法,汇集众网友的智慧。

(作者单位:北京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网络新闻监管中心,编辑李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