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外媒眼中的中国社交网络、BAT及消费者

 2017-03-02 16:15   金婷

  近年来,中国,这个潜力巨大的市场,在社交网络、互联网及技术方面表现强劲。除了市场本身,市场中的“玩家”——企业,个体——消费者,也都成为国际关注点。

  依托中国巨大的网民群体,2016年,中国的新浪微博市值一度超过美国的推特(Twitter),因此赚足目光。而同时,腾讯、阿里巴巴、百度等大企业也是国外媒体报道的对象。

  “中国版推特”的超越

  美国彭博社2016年10月14日报道,乍看之下,推特公司和“中国版推特”新浪微博有很多相同之处:两个微博客社交网络的大部分收入来源于广告、在140字限制基础上增添了不少灵活性、都伴随着被收购的传闻……

  然而,他们之间又有显著的不同:股价的变化——2016年,推特股价缩水20%左右,而微博因在中国市场的绝对优势,前景甚好,其股票价值增加了近两倍,市值直追推特。2016年10月中旬的一个周一,微博还一度以市值113.2亿美元超过推特的112.2亿美元,这是第一次,中国的社交网络市值超越美国同行。

  一时间,微博这一“成就”见诸美国新闻网站。

  美国《每日传讯新闻报》报道,微博创建于2009年,它为用户提供的服务类似于推特,同时也类似于另一个社交网络脸书Facebook。

  每天,有千千万万中国人在微博上发布内容。微博的快速发展令人瞩目。在2014年,微博市值34亿美元,远低于推特的268亿美元。2015年至2016年,推特流失五百万活跃用户,总用户数量变为3.13亿,而同时,微博用户增加了七千万,拥有2.82亿活跃用户,这其中的九成用户是用移动设备登录微博。

  中国的科技公司得益于强劲的国内需求和有效的投资,以及强大的基础:8亿网民。同时,中国公司是在相对较小的竞争条件下接触到用户。2015年至2016年,微博的收入增加了45%,在广告上尤为明显,实际上,它的价值已经超越其母公司新浪。

  《麦肯锡季刊》也曾写道,中国这个世界最大的社交媒体市场与西方社交媒体市场截然不同——在中国迅速扩张的社交媒体空间里,脸书、推特、视频网站YouTube的缺席,足以彰显其不同。不过成功的要素都相似。

  依托强大的网民群体,至2012年,中国使用博客、社交媒体网站、微博等的用户相当于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英国人口之和,人们花在社交网络的时间在持续增长。此外,他们十分重视社交网络上意见领袖的看法。

  在新浪微博之前,中国的社交媒体起步于1994年,那时是在线论坛和社区,1999年发展为即时消息,到2003年出现了消费点评网站——大众点评,次年博客涌现,之后又有带聊天功能的人人网等社交网站。

  至2017年1月初,新浪微博的市值超92亿美元,正在努力追赶着被它一度超越的推特的119亿美元。

  轮到硅谷向中国“取经”

  社交网络的飞速发展也促使中国在一些方面走在西方的前面,例如,在插入多媒体内容方面,中国社交网络超前推特。美国《纽约时报》2016年8月也曾报道,中国,而非硅谷,在某些移动技术方面处于先锋地位。

  美国即时消息服务软件Snapchat和Kik允许用户之间分享手机摄像头拍摄的照片、用条形码联系不同的用户,脸书努力在通讯工具中添加支付及叫车功能……这些都有个共同点:所涉及技术功能都是率先在中国推广开来的。

  微信和支付宝早就已使用类似条形码的二维码来进行支付和转账了,用户也可以在不切换APP的情况下叫车、定外卖。硅谷一直是世界互联网技术之都,它是社交网络及苹果手机的发源地,这些技术产品在全球风靡。而中国,一直是跟在硅谷脚步之后的。

  不过,在某些方面,中国的技术行业,尤其是移动技术领域,开始领先美国。一些西方企业,乃至巨头公司,都向中国企业“取经”。这一转变表明,中国在全球科技行业走向上会有更多话语权。目前,在中国,使用移动设备支付账单、定制服务、收看视频、寻找约会对象等的人数已超过世界其他任何国家。

  在规模上,中国的大型网络公司是少数能与美国公司抗衡者之一。滴滴出行收购优步中国显示出,至少在中国国内,中国企业能与来自美国的大企业一争高下。

  “坦白说,多年来,中国山寨美国的说辞已经变得不切实际,在移动领域,情况恰恰相反:美国经常模仿中国。”科技调查公司Stratechery创始人本·汤普生(Ben Thompson)说,“以脸书通讯APP为例,了解其发展路线图的最好途径是看看微信的发展路径。”

  在互联网理念上,中美存在着不同。在美国,科技公司注重APP的简洁,而在中国,阿里巴巴、百度、微信这三家巨头争相打造一体化APP,即一款APP囊括全方面功能。比如,在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宝购物APP中,人们既可以购买生活用品,也可以买在线游戏点币、扫描优惠券、找到附近商店;百度旗下的用户可以在百度地图APP预定宾馆、餐厅、点单、买电影票等;腾讯的微信对其他企业开放,允许他们在微信内部创建应用。

  “我们是从微信起家的,微信曾是我们主要的获取客户的渠道。”最初依靠微信发展的E-保养创始人之一高峰说,用户可在手机上直接预订换机油等服务。

  2016年4月,欧洲社交媒体分析的领导者Linkfluence网站总结了中国社交网络的三个关键词:规模巨大、移动设备占主流、技术发达。在中国,社交网络有极强渗透性,两大社交网络APP新浪微博及微信分别拥有超过2亿及6亿活跃用户;现在,移动设备是人们上网最受欢迎的方式,超过90%的网络用户使用手机上网,有18.5%仅用手机上网,超过3.6亿人用手机进行在线支付。在中国,数字和现实生活之间的界线逐渐消失,联网,成为一个持续性的状态,在西方国家还在努力解决相关问题时,中国人已经能在地铁里联网。对企业间电子商务来说,利用即时通讯工具沟通是最受欢迎的选择。

  2015年9月,亚洲科技媒体网站TechinAsia就已向外国人介绍在中国用微信和微博发展商业的重要事项。作者写道:没有捷径,企业主需投入时间和金钱让营销内容本地化、使其适用于中国的不同社交媒体平台。文章以中国两个主要社交平台新浪微博和微信为例,说明两个平台为用户提供不同的服务,用户构成及行为迥异。

  微信可谓一个一体化平台,而微博主要为微型博客。目前为止,微信已经综合了国外WhatsApp、脸书、Instagram及推特的功能,有时甚至包含商务人际关系LinkedIn的功能。有人说,因为微信的出现微博将死,不过,本质上,两者为不同社交媒介形态下的不同产品。

  其次,作为基于熟人关系的社交媒体,微信有主要以下几点区别于微博:简洁的用户界面、清晰的功能结构;公共账号可作为企业和个人用户之间的有效沟通工具;另外,微信更加社交,微博更加媒体,之所以说要制定符合不同平台的营销内容,是因为二者有着不同的客户群及不同的用户行为。

  自第三方开发商的“小程序”。现在,用户无需离开微信,就可预订滴滴出行服务、从京东商城购物、从摩拜单车租自行车,或使用100多个其他“App内的App”。腾讯方面表示,小程序的推出时间是为了向苹果和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致敬,但在更大程度上,此举很可能被苹果公司视为其在App领域主导地位的一个挑战。“腾讯正在赢得移动端战争。小程序最终将对苹果商店营收产生实影响。在中国移动市场,约15%是苹果系统iOS用户。在全球,腾讯是苹果商店的最大收入来源,”科技咨询公司ChinaChannel的马修·布伦南(Matthew Brennan)说。

  “长江里的鳄鱼”

  2013年3月,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曾预测,阿里巴巴的上市将是继2012年脸书上市之后最为成功的案例,甚至可能超越脸书。

  阿里巴巴上市前后,都有国外媒体关注和报道。《经济学人》在《阿里巴巴现象》一文中写道,在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的路上,中国已经走过另一个里程碑:其电子商务市场正在赶超美国,这其中,一家大型公司独领风骚:阿里巴巴。2012年,阿里巴巴旗下两大网站实现了1700亿美元的销售额,比易贝(eBay)和亚马逊(Amazon)两者之和还要多。

  2014年,阿里巴巴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正式进行首次公开募股(IPO),当日股价涨幅达38%,市值超2300亿美元。脸书IPO后当天市值为约1040亿美元。

  阿里巴巴的成功源于精明创新以及专注在中国脱颖而出这两点上。“易贝也许是海洋中一条鲨鱼,”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曾说,“但我是长江里的鳄鱼,如果我们到海洋中去搏斗,我会输,但要是在长江里,我会赢。”

  创立于1999年的阿里巴巴起初是连接中国小型制造商的B2B门户,之后的创新——淘宝,是一个有些类似易贝的C2C门户;天猫,则是有点像亚马逊的B2C门户,它把迪斯尼、李维斯等国际品牌带到中国消费者中。

  2015年6月,《哈佛商业评论》一篇文章以阿里巴巴等企业为例探讨了自校正控制算法的应用,同年,专注挖掘公司文化的“令人羡慕的工作场所”网站(enviableworkplace.com)对阿里巴巴的企业文化做了较为深入的分析,该网站表示,正因其中西合璧的文化特色,让阿里巴巴表现惊人。

  阿里巴巴融合了中国企业管理风格与硅谷精神,建起独特的文化。中国的管理风格更多的是群体导向,西方企业一般有两位联合创始人,而阿里巴巴有18位。马云开会可能与教师讲课的形式类似,他鼓励大家提建议,但适当的时候表现出严肃。而当你将阿里巴巴与硅谷的创业企业比较时,会发现他们有着类似的理想——很多人对技术公司想要改变世界的理想持怀疑态度,但这是他们的信仰。

  《经济学人》称,至2020年,中国的电子商务市场前景预测会大于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法国现有市场之和。目前,阿里巴巴正向全球扩张,其增速会更快。

  “我们能处理上千亿、万亿的数据,”百度大数据实验室的负责人表示,“因此潜力巨大。”不过,随着大量热钱流入大数据,这其中也产生了泡沫,一些中国公司的大数据项目注定失败。“从大的方面来说,大数据受到中国互联网企业及中国政府的欢迎”,协助技术公司在中国发展的联盟发展集团(Alliance Development Group)分析师大卫·苏利文(David Sullivan)说,“他们可能有点落后于谷歌和亚马逊,不过他们起步较晚,现在,他们正在投资更多资金设立更多研发中心。”

  虽然大数据在五六年前才蓬勃发展,而在中国,它已经得到利用。例如,百度正将大数据用于医疗,腾讯的微信正用社会数据来识别朋友群组中的“潮人”,以便针对这些人进行市场营销,阿里巴巴用淘宝和支付宝上丰富的财务信息来判断哪些小企业值得获得贷款。

  “出口”与“剁手节”

  这些公司的发展都离不开一个群体:消费者。

  目前居住在中国上海的美国自由记者丽贝卡·坎索(Rebecca Kanthor)在2015年写道,和中国的消费者待上一段时间,你就很快能意识到他们的购物习惯与西方人的不同。“作为在中国生活了十多年的外国人,我深切地感受到电子商务是身边人生活中重要的存在。”当坎索问朋友从哪里买到的那么可爱的鞋子、某件国外的东西时,回答往往是“在网上”。

  对于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来说,网络购物已成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也定义着他们对自己的定位。

  “对我来说,浏览中国最大的C2C卖场淘宝成为囤积生活必需品的例行活动。”坎索说道,对于人们钟爱网购这一现象,她总结了四点发现。

  首先是个性化。淘宝的首页不仅会有变化,而且,经常上淘宝的人会发现,他们看到的商品内容似乎是按照自己的需求量身定制的,这不是巧合。淘宝用户体验部门工作人员表示,培养“个性化”是淘宝平台的重要特征。

  其次是移动商务。据易观智库(Enfodesk)统计,2014年,有约3亿移动端购物用户在网购上消费了1.6万亿美元。一位上海年轻人表示,她会用电脑和手机上淘宝,但是,离开电脑桌,手机就更能符合自己的需求,“当我需要查询运单状态时,或者我出门在外时,我一般都用手机上淘宝。”

  第三是人对人。中国文化中,“关系”有着极大重要性。在淘宝上,人们也可以体会到这一点,即时通讯工具阿里旺旺让买家与卖家在售前、售后进行实时沟通。一个中国大学毕业生表示阿里旺旺除了是一款商务工具,还是社交工具:“与卖家和消费者聊天或是搭讪、调情很有乐趣。”

  第四是逛商店、只看不买。在淘宝上,只逛不买也成为一种乐趣,“除了我需要买的物品,淘宝上还有很多东西非常有创造性,四处逛逛经常会有惊喜。”一位中国人这样说道。阿里巴巴打造了一年一度的“双11”狂欢节,带动的购物潮年年引发海量关注,更成为国内其他电商平台跟风的“剁手节”。

  除了交易额节节攀升、超越美国“黑色星期五”之外,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2016年,阿里巴巴计划在香港和台湾首次推出面向光棍节购物者的试点计划。2017年,该公司还打算以东南亚地区的购物者为目标,让海外用户也体验下在“光棍节”成为“剁手党”的感觉。

(作者单位:北京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政策法规处,编辑丁晓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