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实践•实现精准扶贫的新路径

 2017-08-18 13:28   宁洁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是党和政府始终追求的奋斗目标。一直以来,扶贫工作都是政府持续关切的重要领域之一。党中央、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不断指导全国各地开展扶贫工作。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高速增长和大规模、有组织的国家扶贫行动,我国扶贫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值得关注的是,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为传统的扶贫开发工作提供了新思路,网络扶贫逐渐成为扶贫的新方式,并将在未来扶贫工作中扮演重要角色。

  我国扶贫工作成果显著,后续工作压力尚存

  我国扶贫工作总体成效显著。伴随扶贫工作的持续深入开展,我国各地扶贫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据财政部6月1日发布的消息显示,安徽、湖北、广西、重庆、四川、贵州、西藏、甘肃等8个省区市2016年扶贫工作成效显著,各获得4亿元中央财政奖励。例如,安徽省2016年实现了全省97.1万贫困人口脱贫、1077个贫困村出列,扶贫对象识别准确率、贫困人口退出准确率、帮扶工作群众满意度均较上年有所提高。四川省2016年实现5个贫困县成功摘帽、2437个贫困村退出、107.8万贫困人口脱贫。截至2016年底,全省农村贫困人口从2012年底的750万减至272万,贫困发生率从11.5%降至4.3%,为全国扶贫工作树立典范。

  扶贫压力尚存:贫困人口总数4335万。尽管我国扶贫工作取得显著成果,但由于贫困人口基数大、分布广等原因,脱贫工作仍面临不小挑战。国务院新闻办2017年2月底发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农村1240万人脱贫,还有贫困人口4335万人。从数据不难看出,未来我国脱贫人口数量仍然众多,压力尚存,且随着扶贫深度不断纵深化发展,扶贫工作难度越发增大。

  因贫返贫、因智返贫等难题亟待引入扶贫新手段。因农村群体普遍受教育程度低、互联网思维落后等因素,因贫返贫、因智返贫的恶性循环对传统资金扶贫的方式提出挑战。例如,同村的农民往往会根据当年市场销售情况扎堆式地种植同一类农产品,最终出现销售难等问题;农村学龄儿童受教育数量、质量均有限,而偏低的受教育程度又导致其很难适应现代化的工作方式,很难在城市中具备竞争力,继而陷入世代贫困的循环。而网络扶贫通过搭建销售平台、提供远程教育课程等方式为此种循环提供改善可能。

  网络扶贫工作稳步在路上

  扶贫工作的历史性工程受到领导高度重视。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网络扶贫,多次对扶贫工作提出要求。2013年11月,习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概念,认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2015年6月,习近平在贵州进行考察时,对“精准扶贫”的内涵做了细化,精准扶贫包括“六个精准”,即:“对象要精准、项目安排要精准、资金使用要精准、措施到位要精准、因村派人要精准、脱贫成效要精准”。2015年11月,“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被写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其内容也更加丰富。此外,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要实施网络扶贫行动,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让扶贫工作随时随地、四通八达,让贫困地区群众在互联网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可以说,这为网络扶贫工作树立了标尺,指明了方向。

  网络扶贫概念逐渐清晰。为有效落实习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2016年10月,中央网信办、国家发改委和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印发了《网络扶贫行动计划》,要求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实施网络扶贫行动的重要指示精神,充分发挥互联网在助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并正式提出实施“网络覆盖工程、农村电商工程、网络扶智工程、信息服务工程、网络公益工程”五大工程。至此,网络扶贫的概念逐渐清晰,《行动计划》也为各地各部门的扶贫工作提供了思路指引和行动依据。

  网络扶贫意义深远。随着扶贫工作的持续开展,一些贫困顽疾问题难以用传统的资金扶持来解决,需要新方式、新方法、新手段来将扶贫工作向纵深方向发展,网络扶贫恰恰是互联网时代赋予扶贫工作的新契机。作为全国脱贫攻坚战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网络扶贫行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其通过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的方式,对扶贫工作进行精细化,实现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的“六个精准”,为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供了新路径、新思路、新方法。

  当前网络扶贫的主要形式及成效

  网络覆盖:让更多困难群众用上互联网。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城镇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69.1%,而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只有33.1%。习近平总书记在“4·19”重要讲话中指出:“相比城市,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是我们的短板。要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农村互联网建设步伐,扩大光纤网、宽带网在农村的有效覆盖。”根据中央网信办等部门联合制定的《行动计划》,“实施网络覆盖工程”成为重要一环,具体包括“推进贫困地区网络覆盖”“加快实用移动终端研发和应用”“开发网络扶贫移动应用程序”和“推动民族语言语音和视频技术研发”四项行动,推进农村地区网络覆盖。

  取得成效:当今时代,互联网已经成为连接世界的重要窗口。电信普遍服务试点工作作为“推进贫困地区网络覆盖”的一项重点工作,承担着解决农村地区的宽带建设,缩小数字鸿沟的任务。据工信部今年3月公布的数据显示,该工程实施一年多来,共支持全国27个省(区、市)约10万个行政村开展网络光纤到村建设和升级改造,达到“十三五”整体目标的50%。这为偏远地区村民提供了一扇了解世界、走向世界的窗口。

  互联网+教育:让更多山里的孩子接受优质教育。习总书记多次在扶贫工作中强调,扶贫必扶智。由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农村教育的发展存在经费短缺、教师队伍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导致农村教育普遍落后,与城镇教育发展失衡。据《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6》显示,中国共有不足100人的小规模学校近12.7万所,占小学和教学点总数的44.7%,不足10人的乡村校点达3.39万个。这些小规模学校大多地处偏远地区,普遍面临师资不足、生源流失严重、优质教育资源匮乏等问题。2016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可以发挥互联网优势,实施“互联网+教育”,发挥互联网在助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让山沟里的孩子也能接受优质教育。

云南省精准扶贫大数据管理平台

  取得成效:据教育部发布的《回望2016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进展情况》显示,目前,全国中小学(除教学点外)中,87.6%的学校实现网络接入,配备多媒体教室280万间,占普通教室的79.4%;82%的学校已拥有多媒体教室,其中53%的学校实现多媒体教室全覆盖。学校统一配备的教师终端、学生终端数量分别为768万台和1026万台,学校的信息化应用基础条件进一步夯实。此外,还有一些互联网企业在互联网教育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如近日,百度公司为江西省上犹县捐赠4000张百度教育文库上犹教师定制会员卡,这是该企业为贫困地区实施“定制化”帮扶,在江西开展“网络扶智”的重要内容之一,为网络扶贫项目实施落地开辟了新的途径。

  互联网+电商:让更多农产品通过互联网走出去。农村产品面临的一大难题是销售。实际上,很多农产品质量优良、生长环境佳且无污染,但问题在于很多农户不清楚如何做营销、打品牌、卖高价。缺乏了专业指导,优质的农产品只能滞留在农村,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互联网+电商即为农村地区的产品销售提供新途径,其通过帮助贫困地区的农特产品注册品牌,借助一些平台的营销优势,有效帮助贫困地区的农户销售农产品,同时,帮助农户改善收入水平。

  取得成效:农村电商活动在全国尤其是江浙地带取得丰硕成果。如各地典型的“淘宝村”便为农户提供了一条网上销售途径。值得一提的是,京东企业凭借自身发展优势,在互联网+电商行业树立起独特的标杆。据悉,从2016年初就专门设立了一支电商精准扶贫的团队,2016年,京东在全国800多个贫困县展开电商精准扶贫。春节前京东发布了“扶贫大数据”,在全国贫困县已吸纳近5000家合作商家,上线近200万种富有地方特色的农特产品,帮助贫困地区实现脱贫增收。此外,京东还特别注重物流建设方面,在大约650个国家级贫困县设立了自营物流配送体系,覆盖了80%的国家级贫困地区。

  当前网络扶贫存在的问题

  部分扶贫制度设计存在缺陷。扶贫制度针对性不强等问题成为当前扶贫工作中的重要问题。不少现有政策重点在“扶农”而不是“扶贫”,制定的制度未能解决好钱和政策用在谁身上、怎么用、用得怎么样等问题,扶贫“精准度”欠佳,导致扶贫资金未能更好的瞄准真正贫困居民。

  精准识别数据录入质量不高。虽然各级扶贫部门均建立了贫困人口档案,但缺乏科学的动态管理方法,有些原是贫困户,后经创业脱贫,而未及时退出贫困档案;有些原来虽然不是贫困户,后因病等原因致贫而未能及时进入贫困户档案。谁是真正的贫困人口、分布在哪里、致贫原因何在、怎样才能脱贫、录入数据缺乏深度调查和科学分析。

  资金存在多头投入,缺乏科学安排。随着社会对扶贫工作的重视,各职能部门根据单位的工作性质进行扶贫资金的投入,但此类资金未通过扶贫部门而直接拨付相应的行政村或扶贫项目,项目具体情况各级扶贫部门不能准确掌握,导致部分扶贫项目精准度不高,针对性不强,存在分散、细碎、撒胡椒面的现象,集中力量和资金解决深层次贫困问题的合力不够,扶贫资金发挥效益和辐射功能的彰显力不够。

  部分产业扶贫项目前期调研不够细致。目前农村贫困群体80%以上多为缺乏劳动力的伤、残、病人口,他们想脱贫因受客观条件制约,心有余而力不足。而目前开展的多数扶贫项目为养殖、种植等产业扶贫,大部分失去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不能独立承担。扶贫项目未能根据贫困户不同的致贫原因和现实状况采取有针对性的精准选择,影响了扶贫项目实施的效果。

  农村电商发展瓶颈。农村电商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亟待破解的难题和困局。如,部分农村电商主体“低、小、散”,文化程度低、法制意识弱,电脑操作和电子商务运作能力亟待提高。同时,农村电商主体许多是个人身份,排查中较难发现,帮扶措施和指导很难落到具体对象,且农村电商主体培育发展的需求对接缺乏载体,其发展需求和政府能够提供的帮扶缺乏对称性。此外,部分农村电商服务站点的作用有待进一步挖掘扩展,让农民真正“触网”,打通农副产品“进城”和消费品“下乡”通道,还需相关部门进一步协同发力。

  对我国网络扶贫进一步深化发展的一些建议

  找准扶贫对象:建立大数据精准扶贫平台。现阶段较为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建设省级大数据精准扶贫平台,利用大数据和移动互联技术,对扶贫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专业化处理,省、市、县、乡各级政府部门实现贫困户和扶贫信息的共享,全方位全过程监管帮扶情况和帮扶成效,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精准扶贫工作所要求的“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逐步形成示范效应带动全省乃至全国扶贫开发工作的进一步落地。

  明确精准扶贫责任体系:整合社会力量参与扶贫。一方面,在建立扶贫数据库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省、市、县、村等各级政府的扶贫责任体系,每个贫困对象和各级责任人在扶贫系统上清晰明了。另一方面,要在发挥政府扶贫主力军的同时,借助市场机制,通过大数据扶贫系统发布扶贫供需信息,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等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参与扶贫开发,不断丰富扶贫手段,形成全社会扶贫攻坚的合力。

  抓好农村电商:推进扶贫的不竭动力。农村电商是脱贫工作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应进一步鼓励发展农村电商,通过电商平台对接市场,发布供求信息,拓宽农产品订单渠道和农资采购渠道,提高农业合作效率,使贫困农民从根本上解决种什么、怎么种、种多少、如何卖的问题。同时,各市场监管部门可梳理辖区内农村电商主体发展中涉及监管的问题困惑,列出“一对一”帮扶清单,落实帮扶任务到干部,同时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不断提升农村电商主体法律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通过形成稳定的生产模式,实现长久增收与脱贫。

  打造品牌:依托品质赢得市场。品牌效应是产品销售的重要一环。按照“一县一产业”“一村一品牌”的原则,利用物联网、互联网+等技术助力贫困地区特色产品品牌建设和规模化生产,引导和支持贫困乡镇至少培育一个特色农产品龙头企业,进行认证挂牌管理和扶持。在统一品牌和统一宣传推广的基础上,实现优质优价,增加贫困户收入。

  加强培训:“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会致富本领是脱贫的关键。在未来扶贫工作中,可尝试通过创办各类技术服务示范基地,引导和鼓励电商龙头企业、能人大户、专业协会和贫困户对接,以电脑视频、现场指导、结对帮带等形式,手把手传授农业技能、农产品种植技术等,使农民看得懂、学得会、能操作。此外,要善于引导那些有一定网络基础的青年贫困户,可通过手机APP、在线课堂,实施技能提升培训,解决好“扶贫先扶智”的问题。

(作者单位:北京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网络新闻监管中心,编辑丁晓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