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坚持正确舆论导向  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

 2018-01-03 16:37   陈力丹

  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党的十九大报告,在第七节“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之第一点“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论述中,涉及到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共有6句话,即“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将新闻舆论工作视为意识形态的一部分,这与毛泽东同志20世纪50年代对报纸或新闻事业的认识是一致的。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一点开头部分的论述,对于理解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处于哪个层次、具有何种功能,给予了明确的阐释。习近平总书记说:“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的方向和发展道路。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也就是说,党的新闻舆论担负着决定中国文化走向和道路选择的重大使命,应该成为建设中的“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在这个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对新闻舆论工作提出了6句话的要求,前3句话是对新闻舆论工作的总体要求,后3句话是对已经占据新闻舆论分发市场的互联网工作提出的总体要求。6句话提纲挈领,表达明确、重点突出,值得逐句加以领会。

  第一句“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这是坚持党性原则在日常工作中的具体化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2月19日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说:“新闻舆论工作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各级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要讲导向,都市类报刊、新媒体也要讲导向;新闻报道要讲导向,副刊、专题节目、广告宣传也要讲导向;时政新闻要讲导向,娱乐类、社会类新闻也要讲导向……”任何传播的内容,存在是非的把握,不能为了吸引眼球而抛弃基本的道德和社会行为准则。舆论导向正确,就能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推动事业发展;否则就会动摇人心,瓦解斗志,危害党和人民的事业。

  第二句“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通过《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时提出的要求,那时的行文表述尚没有现在这样完整。这次作为当前的首要任务,说明党领导的媒体融合进入了攻关的时刻。传统媒体在制作领域有一定的市场,而新闻分发的路径几乎已经完全被社交媒体占据。如果没有传播手段的建设和创新,传统媒体就没有出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2月19日的讲话中对媒体融合的迟缓提出过批评。从总体上看,媒体融合发展很不平衡,有的是“+互联网”,即在原有编辑部之外附加一个新媒体编辑部,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作简单嫁接,而不是“互联网+”,即用互联网在技术上统领整个新闻舆论工作。他要求尽快从“加”的阶段迈向“融”的阶段。从那时到十九大又过去一年多了,十九大报告要求“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说明媒体融合的任务尚未顺利完成。没有手段的建设和创新,就无法兑现第三句关于传播效果的要求。

  第三句“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这是对党领导的新闻舆论工作总体传播效果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早在2013年8月19日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就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到2016年2月19日讲话,完善为现在的“四力”,即要求新闻舆论在空间流动、矢量方向、渗透浸润、人心向背这四个方面都要取得成效。这对新闻舆论传播是难度很高的要求,每一点都需要认真制定相应的衡量标准,否则就有落实到词句上而无所作为的危险。

  就这四个方面相互关系而言,公信力是最重要的。一旦新闻传播机构失去了公信力,再有传播力,受众也不会看且会心生厌恶。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引用古语“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他说:“任何政党的前途和命运最终都取决于人心向背,人心就是力量。”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他再次重申了五年以来多次讲的同一句话: “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所以,新闻传播机构要十分看重并维护好自身的良好形象,才能获得正面的影响力,进而获得引导力。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报纸是作为社会舆论的纸币流通”的喻证,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习近平总书记的后三句,重点对互联网传播提出了具体要求。现在互联网传播已经在我国占据了全部新闻分发市场,媒体融合在形式上基本做到了,但在新闻舆论的切入角度、形态、创意和新闻舆论的制作表达方面还很逊色,很多有质量的媒体内容尚没有以合适的表现方式移植到互联网,特别是在社交媒体的路径上。因而,习近平总书记对互联网传播的第一个要求就是“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这是根据新情况提出的新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2月19日的讲话中对以往各种不用心用情、老一套的传播方式提出过批评。例如停留在不断重复空洞口号的套话上,用一个模式服务不同类型的受众,甚至搞假大空式的宣传。没有内容,再好的传播平台和路径都成了摆设。互联网的内容不同于平面媒体,不同的媒体要有自身的特色,不能大而全或小而全,重复雷同。好的内容要通过生动的形式和手段表达出来,就像做菜一样,同样烧一条鱼,有人喜欢剁椒鱼头,有人喜欢雪菜鱼汤。一个主题要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声部的主流舆论矩阵,不能一个腔调唱遍天下。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互联网传播的第二句话是“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这一思想早在2013年8月19日的讲话中已经有所论证,而这次关于治理的要求在“综合”“体系”这两个关键词上。以往对互联网的管理,不同系统、部门各自为政,简单粗暴,重复叠加,现在提出“综合治理”正是时候,要落脚到形成治理的“体系”上,这是最近一个时期互联网治理的工作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谈到不能把党管媒体的原则架空的同时,要求管理方式要有所区别,但现在对互联网的管理基本上是管理传统媒体的那套方法,仅采用简单的封、堵、删的方法,没有体现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4月19日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说:“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互联网很复杂、很难治理,不如一封了之、一关了之。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也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中国开放的大门不能关上,也不会关上。”“形成良好网上舆论氛围,不是说只能有一个声音、一个调子,而是说不能搬弄是非、颠倒黑白、造谣生事、违法犯罪,不能超越了宪法法律界限。”有鉴于此,“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除了技术创新外,还有较多的管理认识问题需要解决。毛泽东同志1945年就把“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视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现在,网络管理要解决的认识问题,也在于把对领导机关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统一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互联网工作的第三句话是“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这是对互联网管理成效的检验标准,早在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8月19日讲话中就已经提出。四年来这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各种政治上恶毒攻击的信息得到控制。但问题仍然较多,主要网页的首屏基本清朗了,而在第三屏、第四屏,藏污纳垢的信息仍然很多,一些小网站发布的色情与迷信的假新闻持续多年不见清理。现在以“新闻价值”标准搜寻高点击率新闻的软件被广泛使用,有些知名新闻网站每天发布的头条新闻充斥着格调很低的内容。再高超的软件也是机械的,需要新闻人来识别搜寻结果,不能不负责任地让那些低俗的新闻上排行榜。所以,人在哪里,新闻舆论的阵地就在哪里。清朗网络空间的任务仍然是艰巨的,需要不懈的努力。互联网提供了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机遇,我们要主动借助其传播优势,创新体制机制,打通并用好这一同群众交流的新渠道。

  通过逐句研究十九大报告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6句话,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要点的认识:

  一是要十分清楚,在中国现有的政治体制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其领导权的争夺,是当前政治斗争的焦点之一。所以,习近平总书记的十九大报告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要求,归到“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论证之中。习总书记在2013年8月19日的讲话第一句就是:“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党在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斗争是长期的、复杂的。因此,在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一刻都不能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思想防线被攻破,其他防线就很难守住。

  二是目前新闻舆论工作要“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这不仅是技术创新问题,更是保障传播是否具备“四力”的前提。达不到“四力”,党的精神无法贯彻,所有实际工作都难以展开。对照以往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尽管此前的几次讲话涉及到这个问题,但如此正式而全面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这样的要求,说明这是新情况下的新任务。

  三是目前互联网工作的重点在于“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以往习近平总书记讲话涉及到这一思想,使用的是喻证,而这次是使用正规话语,写入十九大报告,与“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这一总体要求相对应。这里的内容建设,不是传统媒体的内容建设,而是互联网的内容。这个问题已经有所表现:互联网的内容不吸引人。如果只停留在网络管控上,不能参与进去、深入进去、运用起来,等于前功尽弃。所以,融合发展的同时必须坚持内容为王,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

  十九大报告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论述是全面的。如果做一贯穿的阐释,可以这样表述:整体上,以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来体现党性原则,通过传播手段的建设和创新来保障传播效果具有足够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在互联网工作方面,内容建设与互联网治理互为条件,内容丰富了,需要治理的方面自然减少;治理本身为内容建设提供保障,最后达到网络空间清朗的目的。互联网内容建设的成功是整体新闻舆论工作做好的标志。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编辑吴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