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党报改革观察

 2007-03-26 10:50   

  处于高度竞争的媒介环境下,以《人民日报》《河南日报》《南京日报》为代表的中央、省、市一批党报在刚刚过去的2004年里,“在改革中谋求生存”,大力改革深度报道、会议报道、公共健康报道,甚至直接改革头版,探索一条党报改革的新路。

  加重分析性报道和调查新闻

  在今天的媒介文化里,新闻有两个层次,一种是与广大读者的根本利益密切相关的新闻,如公共健康、公共安全、科技发展、生态环境、教育、就业、物价、政府领导人和政府官员就这些问题发表的谈话、提出的政策等,这些问题和政策的新闻源多来自政府的新闻公开和新闻发布。另一种是如娱乐新闻、欧洲杯、NBA、名人故事等。

  党报是党和人民的喉舌,以党报为代表的主流媒体密切跟踪公共政策部门和领导人,把这些公众必需的信息及时地传递给他们。党报应该最能代表公众的利益,应该更具有社会舆论监督和舆论导向的功能。

  《人民日报》周一至周五每天出对开16版,一至四版为新闻版,五至十二版为深度报道版,第五版—“视点新闻”是深度报道部分的“头版”,从版面位置上来说,也是整个报纸的“小头版”。我们选取2004年11月内共22篇深度报道作为样本,分析《人民日报》的创新和突破。

  小默多克说过,头版头条是报纸的生命线。我们来看看《人民日报》改革的试点—“视点新闻”版的头条都是哪些类型的报道。从图表中可以看到,所选的22篇头条中占比例最大的是分析性报道和调查新闻。

  分析性报道集中报道一连串的事实,大量事实罗列在一起,说明发展趋势,就是“用事实说话”。相对于“言论”而言,这是一种高明的说服手段和舆论导向模式。报纸往往还对分析性报道配发评论,这样就鲜明地表达了报纸所代表的立场,具有极强的说服效果。

  调查新闻应该告诉读者去思考什么(what to think),而不是仅仅告诉读者去思考什么议题(what to think about)。调查新闻的核心不仅是报道冲突和戏剧场面,更多的是报道事件的复杂性、发展和过程;不仅要报道五个W,还要解释公众为什么要关注这件事情。

  最近一项对《南京日报》头版的报道内容及数量统计表明,会议及领导人活动占30%,关系民生的重大政策及社会新闻30%,国内重大事件23%,经济新闻15%。头版大图片:领导人23%,群众场面23%,国内外突发事件38%,完全打破了传统党报的用图模式。

  正像《南京日报》零售促销口号所说:不看不知道, 一看丢不掉。《南京日报》值得借鉴的头版改革原则有“领导形象亲民化”“中心工作新闻化”“百姓大事重磅化”等。在头版图片报道上,把领导报出个性,多用大幅照片和特写照片;《南京日报》特别注意头版的版式改革,在这方面,《南京日报》头版有一种大胆创新,并且符合国际主流报纸流行版式。

  《南京日报》还推出理论视线、信息周刊、教育周刊、地理等22种副刊,旨在为广大公众的生活带来方便,除新闻之外,还提供大量的知识信息。

  会议报道的新突破

  会议新闻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新闻,是新闻富矿。之所以存在新闻枯燥问题,是因为真正有新闻价值的信息被淹没了。会议报道能不能写得读者爱看?改革后的党报的会议报道是什么样的呢?《人民日报》的样本中有两篇会议新闻,比如这篇《反劫持谈判专家这样诞生》:

  “喂,商场里面的人听得清吗?”

  “你是谁?”

  “我是来帮助你的。我们能谈谈吗?”

  “我凭什么相信你?我要政府的人出面,再不来,我就点着炸药,和这个女的同归于尽!”

  “你先别激动……”

  “你还能说几句人话。好,你可以走近20米。”

  ……

  如果不是在现场,谁都会以为这里发生了绑架人质事件。而实际上,这只是“反劫制暴战术谈判”模拟实战演习的片段。10月29日,首届全国“反劫制暴战术谈判高级研修班”汇报会在北京人民警察学院举行。

  (以下省略)

  《人民日报》 (2004年11月1日 第五版)

  用这样的场景描写方式开头,在会议报道中尚不多见。新闻是描写的艺术,一张照片胜过一千个文字,一个好的场景文字描写也会胜过一张照片。好的新闻不是去调动读者的大脑和抽象思维,而是调动读者的情绪和想象力,要给读者在头脑里呈现一种可视的画面,使人们的某种普通的经历图解化,容易为人们理解。

  在脱口秀、有线电视、卫星直播和网络媒体的滚动报道时代,新闻报道对文字的要求更高:新闻必须可读性强,吸引人。稿件的开头要有一个兴奋点或卖点,可以通过描绘一个读者迫切要看的场面或想听的直接引语,这些场面和人物有一种紧紧抓住读者的力量。

  如果按照传统的写法,这则新闻的开头换成这样:

  10月29日,首届全国“反劫制暴战术谈判高级研修班”汇报会在北京人民警察学院举行。

  那么这条新闻会失去大部分读者。因为多数读者不关心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发生的事情,更不会去动脑子理解“反劫制暴战术谈判”这个专业术语。

  所以,一个聪明的记者会充分利用场景描写和直接引语,用讲故事的方式传达信息,而不是懒惰地用专业术语和冷冰冰的话语埋葬真正的新闻。

  加大公共健康新闻体现党报社会责任意识

  艾滋病、血吸虫病、炭疽热、流感等传染病以及癌症、心脑血管疾病等常规病都属于公共健康问题,它的影响小到每个人生活,大到整个国民经济。作为党报,应该为读者提供他们所需要的新闻,因此,重视对公共健康问题的报道,体现了党报的社会责任感,也必将被读者所认同和尊重。

  国外的几家大报如《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等都有专门的公共卫生新闻版面。国家卫生部副部长王陇德在清华大学-拜耳公共健康与媒体研究室成立的大会上说:“在疾病流行期间,迅速、准确、透明地公布疫情,广泛传播疾病的防控方法以及政府的疾病控制政策,对减少群众恐慌、赢得公众支持、及时控制疫情至关重要。因此,我在卫生系统内经常强调的一个观点就是:把卫生知识和相关政策交给群众,是卫生工作应当重点强调而且经常坚持的一条重要原则。而要做到这一点,单靠我们600万医务工作者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依靠广大媒体。”

  河南省发现第一例艾滋病病例是在1995年3月。但是,当年的河南报纸没有报道这件事情。当年,《河南日报》共有51篇关于艾滋病的报道,其中50篇是国际艾滋病报道,仅有一条是跟河南有关的,而这一条报道的是河南省在疾病预防方面取得的重大成绩。直到1999年,河南上蔡文楼村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消息才首次被媒体披露。

  时至今日,《河南日报》2004年1至11月份的“艾滋病”相关报道多达220篇,内容涉及政策法律、疫情报告、社会救助、防治知识等等,除《第15届世界艾滋病大会在泰国举行》等重要的国际新闻外,大部分为国内新闻和河南新闻。

  2004年10月,河南日报报业集团与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联合举办了国内首届公共健康编辑记者培训班。专家学者就如何报道艾滋病等公共健康问题对河南日报报业集团的采编人员进行专题培训。如今,《河南日报》拥有一个公共健康专版—“健康生活”版。《河南日报》总编辑朱夏炎说:“党报关注民生问题是一种态度的转变,只有把读者真正装在心里,读者才会喜欢这张报纸。”

  党报出路在于“三贴近” 党报的改革成功在于把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作为自己的读者定位;党报改革成功在于坚持报道选题的主流。《人民日报》《河南日报》《南京日报》等各级党报的改革目标应该是明确报纸的主流读者群体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报纸坚持报道选题面向人民群众、贴近广大人民。比如,《南京日报》把三贴近原则付诸实践的成功做法是:头版贴近、要闻版贴近、本地新闻贴近、国际新闻贴近。

  党报是权威媒体,但是这种权威性是建立在能吸引读者的基础上的。无论是会议报道的改革,头版的改革,突发新闻报道方式的变化,还是公共健康报道的进步,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拉近党报与读者的距离,党报的改革成功表明,正面报道可以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党报改革的出路就是“三贴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