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2010-05-24 15:45   

  2009年,重庆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314”总体部署和国发﹝2009﹞3号文件,以“五个重庆”建设、内陆开放、统筹城乡改革试验为抓手,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宏观形势,抢抓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机遇,实现了经济逆势上扬、快速复苏。主要经济指标好于预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经济加快回升、持续向好。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4.9%,总量突破6500亿元,人均GDP超过3300美元,进入宽裕型小康。投资动力强劲,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突破5300亿元,增长31.5%,创1999年以来最高。在建项目总投资突破2万亿元,市级重大项目储备超过1.5万亿元。滚动实施“四个一百”市级重点项目,重点建设完成投资1600亿元。消费持续旺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18.6%,实际增幅超过20%,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25%,接待国内外游客和旅游总收入分别增长21.9%和25.1%。工业强势拉升,增加值增长17.1%,排全国前列,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6707亿元,增长15.2%。金融业迅猛发展,增加值增长31.2%,占GDP比重达到6%,新增本外币贷款2500亿元,创历史最高,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资源加速集聚,担保、租赁、股权投资基金快速发展。财政状况持续向好,在大幅减税让利情况下,地方财政收入增长21%,达到1160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8.1%,接近700亿元。

  ——统筹城乡改革发展扎实推进。借势完善功能,联合产交易所服务范围拓展,农村土地交易所运转良好,股份转让中心和农畜产品交易所挂牌营运。交通部将我市策划的“一环两射一联”高速公路纳入“十二五”规划重点支持;建成襄渝二线,开工兰渝铁路、渝怀二线等项目;江北机场第二跑道延长至3600米。城乡协调发展、劳务经济、土地流转和集约利用三条主线渐次展开。把加快渝东北、渝东南“圈翼”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市级以上财政转移支付“两翼”的资金增长21%,“一圈”向“两翼”援助资金和实物2.6亿元。提质发展劳务经济,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36.7万人,20个市级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启动建设。农村土地交易所通过地票交易,开辟了城市反哺农村的新途径,土地规模经营比例达到21%,集体林权确权面积和颁证户数均超过90%,累计流转林地735万亩。新农村建设持续推进,顺利完成“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基本实现县县有配送中心、乡乡有连锁超市、村村有商贸综合服务网点;改造农村危旧房4.1万户,农村国电网改造覆盖率达到93%,新建改造农村公路1万公里,解决城乡居民饮水安全220万人,15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化危为机抢占西部开放高地。举办9项大型经贸活动,协议引资3700亿元,全年新增世界500强企业12家,累计125家。创新举办佛山周、宁波周、广东周等专题活动,签约900亿元。全年实际利用内资首次突破1000亿元,增长74.2%,外商直接投资突破40亿美元,增长47.2%。系统谋建开放平台,两路寸滩保税港区一期工程即将封关运行,两江新区、西永综合保税区上报国家审批,北部新区、永川等5个服务外包示范区加快建设。联手四川推动国家审批成渝经济区规划,与陕西、四川共同形成“西三角”战略区规划思路。区域通关合作扩大到沿海各口岸,新开成渝、渝穗、渝沪“五定”班列(轮)和4条国际航线。重庆关区进出口货运量突破600万吨,区域通关货运量占比达到65%。渝黔、川渝、渝鄂、渝陕、渝桂等双边合作不断深化,完成川渝毗邻地区综合交通规划,积极构建武陵山经济协作区,获30亿吨新疆原煤开采权。完成援建四川崇州实物量8.7亿元。

  ——“五个重庆”建设全面展开。把“五个重庆”作为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平台,塑造内惠民生、外树形象的城市品牌。规划投资1.3万亿元,2009年完成投资2050亿元。宜居重庆,拆迁改造主城危旧房447万平方米,建成廉租住房88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69万平方米,惠及10万户32万居民。完成主城区企业环保搬迁25户,主城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增加6天达303天。畅通重庆,绕城高速、沪渝高速公路全线贯通,新增高速公路412公里达到1577公里。襄渝铁路二线投运,结束了无复线铁路历史,铁路营运里程突破1300公里。100公里城市轻轨加快建设。森林重庆,城市、农村、长江两岸等六大森林工程同步推进,植树造林578万亩,一年种了10年的树,森林覆盖率达到35%,主城区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新增城市绿地5496万平方米。健康重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启动,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全覆盖,比全国提前一年实现“人人享有医保”,重庆大剧院等一批重大文体项目建成投用,新建登山步道58条、中小学塑胶运动场329片。成功举办首届全民健身运动会。平安重庆,安全保障型城市建设深入开展,投入20亿元支持反恐、“打黑除恶”和安全生产等,解决了一批影响社会稳定的难题。社会公共安全、食品药品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防控体系更加健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不断增强,社会和谐稳定局面进一步巩固。

  ——社会民生持续改善。财政民生支出超过一般预算支出的50%。在全国率先落实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惠及31.7万中小学教师。同步对暂未实行绩效工资的事业单位人员津补贴先行补足到每人每月500元。实施以个人身份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办法,为35万关闭解体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和国有企业“双解人员”医疗保险提供参保渠道。推进农民工养老保险和大病医疗保险,同时将97.6万征地农转非人员纳入养老保险体系。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实现40个区县全覆盖。社会保障标准提高,企业退休职工养老保险提高140元/月,失地农转非和城镇超龄人员养老保险提高40元/月,失业保险待遇提高100元/月。开展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试点,200万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强化涉农、教育、医疗等关系民生的价格管理,物价总体保持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