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纪念馆

 2011-06-07 14:14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新中国成立后,中共上海市委非常重视对中共“一大”会址的调查勘实工作,指示市委宣传部负责进行调查。1951年4月,查实确定中共“一大”会址在今兴业路 76 、 78 号(原望志路 106 、108 号)。会址查实后即开始修缮工程。 1952 年初修缮工程告竣。同年 9 月,会址内部亦布置就绪,中共“一大”会议室布置在楼上,开始内部开放,征求意见。以后,附近居民反映会址房屋曾经改建,已非当年原貌。当年的武汉小组代表董必武在视察后回忆大会是在楼下举行而不是在楼上。当时的房主人,李汉俊的嫂嫂薛文淑也反映,他们家放在楼下客厅的大餐桌从未搬到楼上过。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核实,会址于 1958 年重新按当年建筑原状进行修复,拆除改建时增建的厢房,会议室亦按董必武和房主人的回忆布置在楼下。这样,会址从房屋建筑到内部布置都恢复了当年原状。

  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成立于 1952 年,初名上海革命历史纪念馆第一馆,属上海市文化局领导, 1968 年改今名。 1984 年 3 月,中共中央领导人邓小平为纪念馆题写了馆名。 1988 年 10 月以后,纪念馆改属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领导。

  纪念馆原有馆舍系利用中共“一大”会址所在地树德里的原有房屋建筑,共 2 排 9 幢一上一下的楼房,砖木结构,坐北朝南,为上海典型的石库门里弄建筑。其中南面一排 5 幢房屋沿兴业路(原望志路)。会址即在西首两幢。北面一排 4 幢在黄陂南路(原贝勒路)树德里弄内。全部占地面积 600 平方米,建筑面积约 900 平方米,均按当年外貌原状修复。

为了更好地保护中共“一大”会址这一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革命旧址,进一步发挥她在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1996 年 6 月,中共上海市委决定实施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扩建工程。扩建工程位于中共“一大”会址西侧,新建筑的外貌与中共“一大”会址建筑相仿,保留 20 世纪 20 年代上海典型的石库门民居风格。新建筑占地面积 715 平方米,建筑面积 2316 平方米。地上一层为观众服务设施,设有门厅、多功能学术报告厅和贵宾厅。二层为《中国共产党创建历史文物陈列》展览厅。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扩建工程于 1998 年 6 月 10 日开工。全市广大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人民群众积极参与了工程的义务劳动和自愿捐款。 1999 年 5 月 27 日,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扩建工程在庆祝上海解放 50 周年纪念日竣工并正式对外开放。中共中央江泽民总书记专门为扩建工程竣工开放题词“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纪念馆的藏品主要是鸦片战争以来至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各个历史时期的文献、实物、报刊、书籍和照片。据 2007 年底统计,共有藏品 10 万余件,珍贵文物 2 万余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 118 套( 416 件)。较为珍贵的文物有:五卅烈士墓残碑,汪寿华、郑覆他、王孝和、李白等烈士的日记、遗书和遗物,解放战争时期欢送上海人民呼吁和平入京请愿代表团大会场景照片,上海学生抗议驻华美军暴行联合会宣言,解放初上海市人民政府第一枚印章和第一块木牌以及在龙华国民党警备司令部附近发掘出来的 24 烈士遗物等。

  1997 年 6 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公布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